针对跨国电信诈骗案件中赃款的追踪与追回,结合技术手段与国际合作已成为当前打击犯罪的重要策略。以下从技术破解、国际合作、法律支持及典型案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:
一、技术手段破解资金链路的关键作用
1. 大数据与AI预警系统
通过实时监测异常交易行为(如短时间内大额资金分散转账、频繁更换账户等),反诈平台可快速识别可疑资金流动。例如,浙江兰溪警方利用反诈中心预警系统,精准拦截受害人藏匿于电饭煲中的8万元现金。AI技术还能分析诈骗团伙的通信模式,锁定虚拟号码背后的真实归属地。
2. 区块链追踪与资金流向图谱
诈骗赃款常通过多层洗钱网络(如虚拟货币交易、第三方支付平台)转移。技术团队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,可穿透匿名化处理,追踪资金最终流向。例如,宁波银行在拦截189万元诈骗案中,通过交易行为分析模型识别异常资金路径。
3. 跨境数据共享与电子取证
国际反诈联盟(如中缅泰越新等国合作)利用云端数据共享平台,整合多国通信记录、银行流水等证据,快速定位跨国犯罪团伙的物理窝点与资金节点。
二、国际合作机制的深化
1. 联合执法与情报互通
中国与缅甸、泰国等东盟国家建立跨国警务协作机制。例如,2023-2024年,中缅合作摧毁缅北果敢“四大家族”犯罪集团,移交4.5万名嫌疑人,并追缴大量赃款。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明确表示,需通过“双多边执法合作”打击电诈的“黑社会+高科技+产业化”特征。
2. 跨境资产冻结与返还协议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》,中国可与60余个国家通过双边条约冻结涉案资产。2024年颁布的《实施规定》进一步明确跨境追赃的时限与流程,例如优先处理案件需在30日内完成查封冻结。
三、典型案例与技术突破
1. 浙江兰溪电饭煲藏钱案
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线下交付现金以规避线上监管,警方通过AI预警锁定高危受害人,联合实时拦截,成功避免8万元损失。此案凸显“线上诱导+线下取现”复合型诈骗的应对策略。
2. 女留学生跨国追赃案
一名留学生在德国遭遇虚假工作诈骗,支付1.4万美元后被威胁。中德警方协作,通过通信记录追踪嫌疑人IP地址,并依据《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》跨国抓捕罪犯,追回部分赃款。
3. 区块链虚拟货币洗钱案
某诈骗团伙利用比特币转移赃款,反诈联盟通过区块链分析工具锁定资金流向新加坡的交易所,最终通过国际司法协助冻结账户并追回千万资产。
四、法律与政策支持
1. 从严惩处与财产刑适用
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,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者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没收财产。司法实践中,法院注重罚金与退赔并重,2024年“冬季行动”中兰溪警方通过货拉拉司机追踪路径,同步追究洗钱共犯责任。
2. 公民维权途径
被害人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张赔偿,或主动提供财产线索申请法院执行。例如,2025年新规允许境外机构通过中国主管机关快速冻结涉案账户。
五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1. 技术对抗升级
诈骗分子采用AI换脸、虚拟定位等技术伪造身份,反诈系统需强化生物识别与实时验证能力。
2. 公众意识提升
部分受害者即使收到预警仍执迷不悟,需通过情景模拟教育增强防诈敏感度。
3. 国际协作优化
尽管《实施规定》缩短了跨境司法协助时限,但复杂案件仍需多国联合制定统一证据标准。
跨国电诈赃款追回依赖“技术穿透+国际合作+法律震慑”三位一体模式。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区块链溯源、AI预警等技术,并依托《刑事司法协助法》等框架,形成全球反诈生态网络,实现对犯罪资金链的精准打击。